味央网-传承中华饮食文化菁华、打造最权威的中国饮食行业网站
新闻
动态
行业
新闻
企业
动态
商讯
快递
供求
商机
最新
供应
最新
需求
放心
企业
经营
管理
企业
管理
营销
宣传
实用
资料
饮食
文化
饮食
杂谈
典故
传说
饮食
礼仪
饮食
健康
营养
健康
饮食
减肥
安全
卫生
食客
天地
折扣
大全
餐饮
名店
最新
点评
合作
加盟
店面
租售
合作
转让
连锁
加盟
人才
市场
招贤
纳士
毛遂
自荐
行业
精英
政策
法规

法律
法规
行业
规章
法律
资讯
味央
社区
美食
探店
食神
争霸
味央
佳人
会 员 专 区 供应企业
餐饮名店
连锁加盟
毛遂自荐
 返回总站|各地分站:北京 上海 南京 天津 大连 无锡 武汉 深圳 广州 更多 >> 加盟条件 我要加盟
  最新消息
· 圣诞临近食品价格飙涨 天价-(2012/12/11)
· 食品、日化:“两条腿”走路-(2012/12/11)
· 养生:白领四大坏习惯的营养-(2012/12/11)
· 羊肉精粉被不法商贩随意添加-(2012/12/11)
· 警惕:中国有毒食品大全-(2012/12/11)
· 中酒协隐瞒塑化剂问题 企业-(2012/12/10)
· 健康警惕:上班族四种工作餐-(2012/12/10)
· 冬季养生:补肾多喝黑豆浆 -(2012/12/10)
· 茅台酒塑化剂事件愈演愈烈 -(2012/12/10)
· 张兰:要不是为了上市 谁愿-(2012/12/10)
· 业内人士谈“塑化剂”:百分-(2012/12/7)
· 肯德基供货商粟海“速成鸡”-(2012/12/7)
· 农业专家:粮食安全问题并非-(2012/12/7)
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文化 > 饮食杂谈
周其仁:全球疫情下的餐饮业应对
2020/4/22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餐饮业是近年来我很关注的领域之一,总体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市场,中国民营餐饮企业发展的潜力很大,打品牌越来越有机会。

  餐饮业走到水大鱼大的入口

  餐饮业确实不是很多人眼中的战略性行业,但“民以食为天”,在人们的各种消费开支中,占比最大的还是食品支出。

  中国2017年的恩格尔系数显示,人们每消费支出100元,食品支出占比30%,当然,城乡略有差别。与食品开支比较,居住支出看似要大得多,但是买一套房子可以住很多年,平摊到每一年的消费开支中并不最高,比食品开支的占比要低10%。2018年的恩格尔系数略有下降,但食品开支的占比依然是28-29%。

  食品支出其中就包括商业化餐饮支出,而且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城市化的集聚,分工越来越细,外出就餐以及外卖等商业性餐饮支出比重在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从高速转为中速,但餐饮业的复合增长率仍有近10%。

  随着温饱阶层和小康阶层向中等收入阶层迈进,他们对餐饮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会推动餐饮业提升品质,也会推动高品质的餐饮业品牌发展。

  目前,中国餐饮市场营收最大的两大餐饮品牌都是美国品牌,分别是肯德基和麦当劳。目前肯德基中国5000家门店,年营收460亿元,麦当劳中国2400家门店,年营收240亿元。这样的大品牌,如果某一家门店出问题,品牌旗下的所有门店都会受牵连。因此,消费者就会认为,大品牌更可靠。毕竟鉴别商品或企业品质要付出信息成本,消费者通过品牌考核品质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办法,因为大家不可能把每个环节都看到,信任主要来自于品牌。

  中餐这些年有很大进步,体制、市场、机制、人才都在不断完善,业绩也在不断增长。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行业有960万家企业,两三千万从业人员,4.2万亿元销售额,而且增长非常快。从单个企业来看,海底捞2017年和2018年的营收都超过100亿元,可能现在已经200亿元左右。西贝2019年营收应该是69亿元。还有沙县小吃、黄焖鸡等市场品牌,都有不错的业绩。

  我和财经作家吴晓波有一次聊天,他问怎么概括2008-2018年那十年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我想了四个字叫“水大鱼大”,意思就是市场已经很大,水大也就有机会长出来大鱼。按照经济学理论,市场大的地方诞生大公司的几率也大,但是中餐企业规模化一直有个大问题,就是产品的标准化非常困难。同样一道菜,厨师不同,做法可能就不同,做出来的口感、观感可能都有差异,非常个性化。法国菜、意大利菜也非常个性化,所以这两个国家也没有特别大的餐饮公司。

  因此,中国餐饮市场的现状,是水大,“鱼群”也很大,但是“大鱼”还不多。未来,非常有希望诞生好的龙头餐饮企业。

  不幸的是,就在头部企业要加速起飞之际,突然遭遇了全球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

  面对危机:救眼下,看远方

  影响如此广泛而且十分严重的疫情,究竟该怎么应对?有三个环节值得注意。

  此前,西贝餐饮集团董事长贾国龙对媒体声称企业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其实是代表餐饮行业、民营企业甚至经济界对外界发出的呼救,很有信号意义。我们经常说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体制的优势,但大事有时候不只一件。抗疫重要,经济别垮掉也重要,一方面抗疫也需要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社会要稳定可持续,离不开经济运转。贾国龙的这次呼救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平衡作用,让全社会的注意力不再只聚焦抗疫这一件事。

  贾国龙的呼救声发出后,政府、主管部门、银行都做出了反应,包括西贝在内的很多企业现金流压力很快得到缓解。而且相关部门深入一线考察发现,企业确实面临很多问题,比如租金退不掉、营业额上不来、员工要发薪水、供应商订货太多、银行账期到了要付款,于是中央的政策基调也调整为抗疫与复工复产的统筹,让市场赶快回暖。

  呼救有了效果,银行给了支持,但对企业来说,银行资金还是成本,如果不尽最大努力尽快复工挣钱,最后还是无法向银行交代。

  因此,企业紧接着的第二个环节就是赶紧自救和梳理。

  高速成长的企业,发展过程往往都像“打仗”一样,管理者很难静下心从头梳理,突发的疫情反倒提供了契机。这让我想起华为多年前“流程再造”的提法:“打仗”般地发展到一定阶段,最重要的不再是单兵战斗力有多强、生产力有多高,而是体系能不能发力。利用这个机会,企业可以好好梳理一下协同与合作、信息与流程,发现其中可节约的地方,同时拓展新的业务,尽可能把市场挽救回来。

  我观察到酵母粉在网上卖到脱销,因为大家都在家发面做糕点,似乎对商业餐饮的替代行为发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餐饮业完全不可为,这期间外卖即便没有大幅增长,也至少平稳,表明市场需求还在。

  对企业来说,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第三环节:利用这个时间看长远。很多东西在当下就是看不清楚,但拉开距离反而有利于把当下看得更清,信息成本也更低。

  虽然现在还不确定疫情什么时候可以过去,但是人类积累了大量技术和科学的应对方法,相信它总会过去,这一点是可以看清的。所以企业这个时候不妨拉长视线,跳过未来两个月、五个月等短时间看不大清楚的阶段,往五年、十年去看,你往往会得到更清楚的认识。

  面对不确定性:把应变放在第一位

  这次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黑天鹅”,目前看来它的翅膀还没有完全展开,所以很难做出可靠的预测。而且人类做预测都是从已知和过去出发,推断未知和未来。所以这次疫情之初,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主要参照2003年的非典,因为2003年非典疫情也是前所未知、来势汹汹,也启动了战时状态。但是后来很快发现,根据非典疫情的应对措施和对经济的影响,并不能完全推论这次新冠疫情的发展和应对。

  这次疫情已经覆盖了全球主要经济体,范围大了很多。而且与非典暴发时中国刚加入WTO相比,今天中国与全球的关联水平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还有一点,全球的疫情应对措施极不平衡。有些国家原本有能力,具备应对疫情的医疗设施等条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忽略了危险。有些国家或地区虽然重视但是没有能力应对疫情,比如印度、非洲,不要只看有些地方报告的确诊病例数据低,原因可能是没有病毒检测能力,需要国际援助。

  随着防疫被重视,全球很多国家都可能采取关闭、封锁措施,全球性经济影响也就随之而来。有些国家不重视疫情防控,不仅会导致疫情蔓延,还会导致经济遭受重创。

  总的来说,这只大“黑天鹅”的翅膀还没有完全展开,对经济的影响到底还要持续几个季度,没有人知道答案。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也无法准确预测,这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所谓不确定性,就是经验上无法把握,连概率都把握不了。

  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企业该怎么决策和行动?如果预测错了,企业还要不要继续作战?还能不能活?

  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带一队人马去跟人拔河,所有专家根据各种数据预测你们肯定赢,你们也胜券在握,可是上场正式一比,你发现自己这一队明显失利,眼看要输,这时候你怎么决策?是撒手不管,找专家算账?还是死不撒手尽你们的最大努力去争取胜利,哪怕输了比赛也不能输了斗志?

  这就是不确定环境下做决策的场景,企业家要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你做决策时,到底是把预测放到第一位,还是把应对放到第一位。

  预测当然很重要,每个人都想知道以后的情形,尤其是企业管理者,成千上万人跟着你打拼,如果没有对未来的想法,“仗”怎么打?据说人脑主要的功能就是做预测,只是正常情况下我们几乎对这种预测无感。但是当预测的事情没有发生,而意外发生时,我们人体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爆发力,遇到紧急情况时,身体能动员剩余的力量发挥作用。

  在现实中,往往就是当意外发生时,人与人之间的应对能力差别更容易看出来。这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我明确看到的是两点:

  首先是正常情况下,企业要尽可能收集信息做预测,做不了预测要做估计,做不了估计要做一定的推测。预判未来这项工作企业永远要做,而且要认真地做,这是企业能力之间的一个差距。

  其次就是“非正常”情况下,万一预判错了,意外发生了,你有没有暴发力,暴发力大不大。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任何主体对重要的事情都不能轻易放弃,不能一碰到意外就傻眼,甚至干脆撒手不管。

  看清本质:疫情伤流量,不伤存量

  面对这几个月来的发展变化,我们应该承认,有很多事情真的不知道将来到底怎么样,预测太难。但如果我们用常识梳理一下已知的信息,有些问题的本质反而有可能理清楚。

  比如,面对现在的疫情,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是流行病学专家,但是中外都有很好的流行病学专家,几十年里他们天天都在研究,不是临时变成热点的研究专家,我们要判断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就要花时间把他们研究的东西认真看看,了解疫情的缘起、特点等信息。我可以发现,新冠病毒的特别之处是传染率极高,而且死亡率也不低。一般来讲,传播力强、死亡率低,病毒才能流行,因为它要通过宿主传播,宿主如果不存在了,病毒传染就容易停止,如果死亡率很高,病毒也就难以快速大面积地传播。这次疫情则不同,不仅传染率极高,而且死亡率也不低,因为新冠病毒潜伏期长,还存在无症状感染,这都让病毒传播率大大增强。

  基于此,我们不妨判断一下新冠病毒对经济的影响: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存量损失不大、流量损失非常快。比如交通方面,飞机停飞、火车停运,经济活动的流量明显减少,但是飞机、车辆、城市、道路、货物本身都还在,基本没有伤及存量。

  很多人说,这次疫情是二战以来人类遭受的最厉害的一次冲击,其实不然。一方面,疫情和战争不同。战争的特点是大规模摧毁城市、铁路,人员大量死亡,相比二战导致1000万人死亡,这次疫情造成的总人口损失不能跟战争比。另一方面,战争年代的经济流量有时候并不低,因为要有军工生产供应前线,还有炮弹、车、马等后勤供应也不断,倒是战争结束后部队军人复员成为挑战。

  具体分析这次疫情冲击下流量减少的原因,至少有三个因素:

  一、相当一部分人口连续几个月没收入。一些头部企业还有能力给员工发工资,或多或少,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现金储备不足,而且全靠市场吃饭,市场停运一下子导致企业收入锐减,很快就发不了工资。

  二、相当一部分人有钱,但没办法花。他们有的是因为疫情不敢出去,有的是想出去但是受封城封路等限制,出不去。

  三、疫情发生之前,中美贸易战已经对全球供应链有影响,“脱钩”声四起。疫情如同雪上加霜,全球贸易产生的流量大幅下降。

  总的来说,这次疫情对经济影响最显著的特征是存量损失不大、流量损失非常快,非典、战争、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都不能与之相比。西班牙大流感暴发之际,各国都在为一战怎么结束发愁,区域想封锁也达不到今天的水平。

  拯救流量:自己站稳拉两头

  基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上述分析,市场中还在努力奋斗不撒手的企业,要从其他企业成功应对的经验中汲取力量,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这些成功企业的经验就是:首先企业自己先站稳,站稳之后,赶快伸手去拉“两头”,一头是下游消费者,一头是上游供应链。

  企业自己先站稳指的是保证员工安全、现金流大体稳住、背后的金融支持足够。西贝餐饮集团的做法就是先对外呼救,然后节流自救,同时做长远打算。

  为什么要赶紧拉两头?怎么拉两头?因为这次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本质是让流量减少,流量和市场是连在一起的,要让流量增长起来,就要让消费者有钱花。对于收入剧降和有收入但裹足不前的这两类消费人群,企业在这个过渡时期,不管是未来三个月还是五个月,赶紧在价格和产品的组合上好好下功夫,价格机制对这两个人群是管用的。

  针对收入受严重影响的群体,价格要主动调整。产品性价比发生显著变化,就会刺激消费行为。只要有一些人响应了了你的刺激方案,市场就能多少回暖,然后一股暖流又会增加另一股暖流,市场和消费环环相扣。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就是如此,你站稳后帮了消费者,消费者就会帮你。

  针对有钱不敢出来消费、怀有各种担心的群体,要减轻消费者不必要的担心,让他们在确保不会染病的前提下增加消费,各种细节组合要好好想。我见过一张图片,图里的口罩上留了一个口,无需摘下来就可以喝饮料,喝完把口很方便地关上。

  美国Costco的低毛利率策略也值得好好研究。Costco一直主动把商品毛利率压得非常低,吸引顾客涌入购买。顾客够多以后,供应商也涌进来,但Costco把品质门槛抬得非常高,组织严格的产品品质检查,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买家觉得物美价廉,川流不息,卖家有规模经济效应,也愿意进驻。Costco自己推行会员制,自己的利润就在会员费里。

  企业在这时候要想走出疫情,就需要一个特殊的价格政策,这个政策不一定管未来五年、十年,只管三个月就行。

  但是光你自己活过来还不行,你还得拉另外一头,就是上游供应链企业。餐饮业企业1/3左右的销售额是用来购买农产品(7.580, 0.69, 10.01%)类原材料,如果上游农产品供应链受影响,同样会有一些人的收入受到影响,既影响你的供应,也影响消费。市场就是这么环环相扣、互相影响,你站稳之后,也得赶紧拉一把。

  当然,拉“两头”的前提都是企业自己能先站稳。站稳以后,赶快伸手拉“两头”,这是非常重要的应对原则和经验。

  面对未来:重划“起跑线”

  疫情一来,过去很多蓄势待发、雄心满满要冲刺远景的企业,可能要重划起跑线。遭遇这么大的冲击,当然很不幸,但好在对谁都一样,不是定向冲击谁,大家都受影响。

  这个时候,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赶快调整决策心理,不要老想着原来好好的,原来的那一套算盘要是没碰上这疫情该多好。今天的企业家,必须直面冲击,给自己和企业重划一道起跑线。

  问题是每个企业怎么划这道起跑线,什么时候可以为再发力做准备?我的建议是小步快走,10-15天认真系统地处理一次信息,尽可能收集跟行业、区域、城市所在地等相关的数据,好好分析,然后滚动做预测,随时调整应对的战术,既然看三个月不那么清楚,先按10-15天的决策周期来。这个时候也不用天天去听宏观数据。宏观政策对千家万户都有影响,但企业做决策更需要自己能处理的,尤其是有对行动有意义的信息。

  企业同样应该思考的是,虽然目前人们不外出消费,很多人收入受影响,但还有一部分企业和人群收入反而增加,比如互联网金融、远程医疗、快递等行业的企业和个人。所以企业还要对疫情基本控制住以后的市场暴发做好准备,不能因为疫情陷入街上没人的新惯性思维和推论。否则,消费反弹之时,你备货不足、子弹不够,又会吃一次亏。

  疫情对餐饮的影响很大,但似乎还没有哪个知名企业被打垮,反而突然冒出来一个瑞幸事件。瑞幸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疫情引起的市场萧条,而是数据造假,因此股价暴跌。数据造假其实是另外一种“病毒”,资本市场运作了这么多年,如果企业表现和数据不符合,投资人和资本市场也有自己的反手棋,比如匿名退出,不需要企业同意就能随时撤资,企业股价立刻就会下来。这和银行看到企业出问题以后,有权拍卖企业的抵押财产是一个道理。

  西贝的贾国龙刚才讲完之后,说他们在考虑上市,问我的意见。我的意见就是你要理性科学地看待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喜欢给企业估值,因为投资人是面向未来看问题,如果投资人认为你的企业未来能值这个钱,他今天就把价格升上去。如果这个估值高于你的企业盈利能力,高出的估值其实就变成了一种“债务”,直到企业能把这个数值做出来才算完。因此,企业不管想不想上市,任何时候对投资人、政府、公众、媒体等外部主体报数的时候要当心,上市公司更要当心。企业管理者对内可以有雄心壮志,美好愿景,甚至业绩承诺,但对外报数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谨慎。企业做得好,胜过数字报得高。

  疫情终会过去,复工已经在努力全面启动,后续企业也好,基层政府对中央政府也好,都会涉及到报数问题。一定要当心报太高了做不到,然后去拆东墙补西墙。这些年真正被银行逼死的企业多,还是报数上瘾,最后在资本市场中身败名裂、触犯法律的多?这个问题也值得企业家思考。

  最后总结今天分享的要点:

  首先,疫情还在变化,“黑天鹅”的翅膀还没有完全伸开,做可靠的预测有很大困难。企业这时候做决策、采取行动要多从自身处境出发,把问题梳理清楚,回归常识,注重应对。

  其次,疫情伤的是流量,全球供应链都受影响。好的企业要先自己站稳,包括团队人身安全、现金流大体稳住等,然后赶紧去拉两头。企业都在链条上,成就别人才能持续地成就自己。面对消费者和供应商,都好好研究价格机制和刺激策略,通过带动上下游,让整个市场的流量早日回暖。

  再次是调整决策心理,不要老惦记疫情之前的规划,在那里长吁短叹,不如踏踏实实重新划起跑线,重新准备再发力。在疫情结束之前,以10-15天为周期,小步快走收集数据,滚动预测,灵活应对。同时还要相信疫情早晚会过去,也别陷入疫情思维里,错过疫情后的反弹。

  最后是报数要当心,瑞幸事件告诉我们,人骗人比人传人还危险,人传人还可以戴口罩,勤洗手,人骗人戴口罩也没用。信用一旦出问题,连锁反应不得了。因此,企业不管是不是要上市,对外报数千万要谨慎。

 
关于味央网 | 广告服务 | 饮食通讯 | 分站加盟 | 商务合作 | 诚聘贤才 | 联系我们 | 建议留言 | 友情链接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证101016号
地  址:天津市河西区恩德西里3号201  联系电话:022-24149749 13920525602 传真:022-24149749
建议使用 Microsoft IE4.0 以上版本 800*600浏览 如果您有建议请与管理员联系